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及清華大學日前拍板,自113學年起,將每學期從18周,正式改為16周,以接軌國際學制。而近年國內頂尖大學,陸續將學期精簡為16周,但如醫學院、理工電資學院等師生,大多憂心課程遭壓縮,甚至影響國考表現,對學期改革存有歧見。
教育部指出,目前學則訂定學期周數彈性學校包括台大、台師大、台科大與台北大學,課程得於16周內完成。預計待陽明交大、清大上報後,將再加入2校。
但《聯合新聞網》指出,有數間學校在校內商議階段時,醫學院、電資學院等教師認為,即使一學期18周,有時都得趕課程進度,若縮短成16周,恐更難把課上完。
也有醫學院學生憂慮,課程不完整可能影響國考表現,電機系學生則指出,有些教授仍會在16周框架內,塞滿18周的課,導致幾個單元草草帶過,期末又設有專案計畫,改為16周只是課程減少,但還要額外抽時間完成專案。
一名陽明交大醫學院高層指出,近年醫學系多改採PBL(Problem Based Learning)教學,由教師提供病患主述症狀,讓學生蒐集資料討論、判定可能的疾病,還要考量患者的經濟條件和照顧者等,過程盡量模擬現實。但醫學教育只改了一半,在於國考未改,為應付國考學生還是需要老師多上傳統課程。
再者,該名醫學高層也提到,臨床課程多需要十幾名教師輪流執教,一位教師可能只上一周,若改為16週,則要刪減2位老師的課程,又教師升等也需要教學經驗,於是誰也不服誰。學生為考試,老師要有課上,改革阻力當然大。
陽明交大教務長陳永昇則指出,學校過去已試行16+2讓院系先行調整,學生還是學得不錯,包括國考通過率、醫院端回饋仍佳。學校建議,教師應針對16周模式編排、簡練課程,而非把原先18周內容加速上完。
他坦言,確實有老師反彈,或認為每個單元都很重要,但科技進展下,很多知識很快就過時,新知識也不可能有教完的一天,與其一股腦塞給學生,建議嘗試啟發學生自主探索、學習。
(記者施正傑/綜合報導)